九州物流网2023-03-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并强调,要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明确将物流基础设施列为重大基础设施后,对我国现代物流业提出的新要求。国家适时发布了物流领域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我国物流业进入以“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交通运输是物流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先决条件。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必须把握新时代新趋势,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机遇和风险,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01
关键点: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综合交通运输对现代物流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2022年1月18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发布。其中明确:到2025年,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换装效率进一步提高。重点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络、都市圈1小时通勤网加快形成,沿边国道基本贯通。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智能先进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快货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基本建成交通强国。
综合立体交通网是现代物流设施的重要依托。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和全球最大的工业体系运转,会带来大量的原料转运和产品流通。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路营业里程约14.6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约51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6.1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约12.8万公里,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2万个。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国、深入乡村、通达世界的交通运输网络,所有具备条件的村镇实现了通路、通车、通邮。物流通道依托综合交通网设置,货物运输枢纽是物流集汇作业的节点。可以说,综合立体交通网是物流基础设施的“骨架”和“主体”。
综合交通运输是发挥现代物流功能的关键环节。现代物流高度集成并融合了运输、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经济运行由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组成,物流运行效率是经济发展繁荣的标志。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的先行官、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本身就是现代物流的其中一环,其安全通畅与否决定了物流业是否能稳定高效运行。此外,仓储、分拨和配送等功能也都依赖交通运输相关设施或装备来开展。优化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也是实现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最重要手段。
综合交通运输短板是现代物流提质增效的突出领域。近年来,物流行业在抗疫保供、保通保畅、复工复产等方面作用凸显,但仍面临成本高效率低、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结构性失衡、部分领域短板较为突出等问题。其中有多方面都是涉及综合交通领域的突出问题,如多式联运体系不完善,跨运输方式衔接转换效率较低;货物运输结构还需优化,大宗货物公路中长距离运输比重仍然较高;骨干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不健全;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效应不显著等。综合交通运输已成为现代物流提质增效的突出领域。
02
关键点:产业融合
现代物流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国际物流体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从国内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区域经济布局、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人口结构分布、消费需求特征、要素供给模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出新要求,交通运输行业进入完善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的关键期,促进一体融合、提升服务质效的机遇期,深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基于此,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战略地位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工作。党的十九大明确将物流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并列。作为经济的“经脉”,物流业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交通物流保通保畅要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物流业对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顺畅的流通,才能更好实现稳投资、促消费、保外贸。未来,物流业将与一二产业深度融合,嵌入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民生保障不断强化。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消费市场将呈现长期稳定增长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态势。基于此,对物流配送的时效性、安全性和配送方式要求日益提高,需要能力更充分、品质更优良、方式更灵活的物流体系作为保障。物流体系逐步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者和市场为中心。以疫情期间为例,稳定便捷的物流体系不仅有力保证了防疫药品和器械等应急物资及时送达,也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蔬菜、肉蛋奶、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
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在2021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
从四个季度看,一、二季度进出口总值分别超过9万亿元和10万亿元,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长至11.3万亿元,这是季度规模的新高点,四季度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11万亿元的水平。
从贸易伙伴角度看,2022年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分别进出口6.52万亿、5.65万亿和5.05万亿元,分别增长15%、5.6%和3.7%。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9.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2.9%,提升3.2个百分点;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增长7.5%。
03
关键点:培育发展物流经济
2023年交通物流发展值得期待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但随着疫情政策的优化调整,我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运行,物流需求也将持续恢复,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更突出支撑作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指出,要坚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应对扩大国内需求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物流业将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推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满足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是更突出降本增效。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30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将近12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在网络方面,随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综合立体交通网不断推进,物流将呈现规模化、网络化、组织化、集约化效应,社会物流总费用进一步下降,为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打下基础。在运输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放开,物流“中梗阻”将进一步打破,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瓶颈问题不断突破。
三是更突出融合发展。随着宏观政策的引导,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背景下,物流业与制造业将进一步融合,促进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协同发展,推动生产设施与流通设施联动建设,支持打造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此外,不同尺度、不同环节的物流业态也将加强衔接,特别是针对存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东强西弱”“城强乡弱”“内强外弱”问题,构建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区域间物流通道、城乡间物流通道等,促进融合一体。
四是更突出引领作用。长期以来,物流业定位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支撑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等方面,对自身的市场潜力和价值创造重视不够。在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总基调下,“培育发展物流经济”将是2023年的行业发展重点之一。在枢纽经济方面,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设施,集聚物流要素资源,带动相关产业要素资源集聚融合,形成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物流枢纽经济;在通道经济方面,提升“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沿线物流基础设施支撑和服务能力,优化通道沿线产业布局与分工合作体系,逐步形成基于物流大通道的经济产业走廊,培育发展物流通道经济。
五是更突出创新驱动。数字化、智慧化既是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物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为适应此趋势,传统物流园区、仓储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步伐加快,无人化技术、数字终端、自动分拣等技术装备日益普及;道路货运、即时配送等领域信息共享、供需匹配信息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此外,大宗商品物流、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航空物流短板等也将继续成为下一步物流业发展突破重点和蓝海领域。
六是更突出稳定兜底。在强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背景下,后疫情时代物流系统的安全稳定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要做好重点物资的运输,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和应急运力、物资储备,鼓励建设重点物资常态化、规范化绿色通道机制,确保国民经济循环安全畅通,货物出得去进得来;另一方面,要服务全球产业链布局,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运输物流企业,积极对接全球流通网络,打造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此外,在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尤其要重视构建便捷高效的“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网络,形成高效、稳定、经济的末端配送网络体系,积极推动快递进村,保证兜底物流服务保障。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