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好临空物流“牌”

九州物流网2024-07-19

  枢纽建设为我国临空经济区带来新的产业形态和空间格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竞争加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多重挑战下,以综合交通枢纽驱动的临空经济区将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承载地。

  枢纽驱动 “临空起飞”

  临空驱动是指以机场作为经济引擎,依托机场设施资源,通过航空运输行为或航空制造活动,利用机场的产业聚集效应,促使相关资本、信息、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其中,聚集效应是由于机场本身所带来的大区域空间收敛性以及机场建设使得周边地面交通的便利所带来的小区域空间收敛性。这使得运输的空间成本和时间成本降低,促进了区域的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性增强。因此,区域的经济开放度就会增强,产业就会围绕机场在该区域聚集。此外,临空经济区存在正反馈的自我强化机制。

  随着机场的发展,机场周围的经济活动会逐步加强,并且对机场产生了正向反馈,如此循环往复,临空经济得以不断演进。总的来说,临空驱动的发展机理是依托航空运输的快捷性,促进临空偏好产业在机场周边集聚。

  枢纽驱动是指借助枢纽高效的集散功能以及交通运输网络带来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对客流、货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具有流特征的经济要素,按照现代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等协作运行规律,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进行高效集聚、引导、转化、扩散,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价值再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

  枢纽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升效率、促进资源聚集,使现存经济活动费用更低,并以大通道、大交易等手段激发新业态、新模式,使传统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变成可能,推动经济向更高效、更高级、辐射更广泛、结构更合理、衔接更紧密的阶段演进。

  一般意义上的临空驱动适用于所有机场,其驱动的核心在于航空运输带来的速度优势。这种优势使得临空偏好型产业能够通过航空运输显著缩短商业循环周期,加速资本和货物的流转速率,降低仓储和库存成本,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进而在机场周围聚集。相比之下,枢纽驱动具有多维度的概念,广义上的枢纽指的是事务的关键或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在交通领域,一般称具有聚集、中转、辐射功能的运输节点为枢纽。枢纽的形态多样,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海运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等。与临空驱动相比,枢纽驱动模式具有以下几点不同。

  首先,枢纽的规模经济性明显,产业聚集效应更强。随着运输量的增加,运输的固定成本可以被更多数量的货物或服务分摊,导致每个运输单位的平均成本持续下降,进而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自身规模,形成更强的产业聚集效应。

  其次,枢纽的范围经济性进一步强化了枢纽的辐射效应,促进了产业链的纵向聚集。由于枢纽在同一节点集成了多种运输方式,使得不同经营主体能够共同开展运输生产活动,实现运输设备、人力资源、信息等资源的共享。进而促使运输企业能够通过对运输资源的整合推出更加多样化的运输产品,满足产业链条上非临空偏好型企业的运输需求。因此,在枢纽与临空偏好的链主企业的共同作用下,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开始聚集,使得产业链得到纵向延长。

  再者,枢纽一般具备对外开放的功能,能够吸引全球产业资本聚集,使得枢纽经济的产业形态更加开放化和高端化。枢纽通常能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设立口岸和对外开放平台,而枢纽与对外开放平台的结合使得枢纽经济区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对外交流合作的方式,吸引全球高端发展要素聚集,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

  最后,枢纽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与融合化,使得枢纽能够驱动的产业类型更加丰富。随着机场周围的交通设施和网络的不断完善,机场周围的驱动模式从以前以航空运输为主,其他运输方式衔接配套,转变为多种运输方式的协同驱动。由此,枢纽经济区能够吸引的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可以不再局限于航空偏好型的企业,也可能包括高铁偏好、海运偏好等类型。因此,多种运输方式的共同驱动使得枢纽经济能够发展的产业类型更加多样化。

  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使得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类型变得更加多元。在枢纽的驱动下,原本的航空偏好型产业——诸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学仪器、测量仪器和医疗器械等加工制造产业,逐渐向上游原材料产业和中间产成品产业以及下游单位重量价值低的配套产业延伸。同时,由于某些产业的产成品不适合航空运输但是中间产品有航空偏好的属性,因此在枢纽与中间产业的共同作用下,产业链实现了横向拓展。可拓展的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机器人、通用机器人、商业航天、卫星制造和氢能源等新兴产业。

  产融结合,成就“新样板”

  从发展实践来看,国内外部分地区已实现了从临空经济到枢纽经济的转变,例如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韩国仁川经济自由区。这些地区充分发挥了枢纽经济的优势,通过有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和投资。

  先以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为例。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显著地提升了虹桥机场能级和辐射范围,使得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区从最早的立足于长宁区,转变为立足于长三角乃至内地的国际中央商务区,产业类型从信息技术、商贸会展、航空物流逐步发展为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五型经济”。

  1993年,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于长宁区成立,规划面积5.14平方公里。发展初期,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区的业态以信息技术、商贸会展和航空物流三大产业为主。2010年,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正式投用。自此,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成为轨、陆、空三维一体的世界级交通枢纽,辐射范围从上海延伸至长三角乃至内地。上海临空经济区也发展成为面向长三角的国际商务区,业态也更加丰富多元。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运营,充分发挥了机场对外开放门户的优势,对临空经济区总部经济的集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为核心,通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交通枢纽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同时,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日益增长的人流汇聚带动了商业、会展等服务业的发展。2015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投入运营。自投入运营以来,国展中心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场大型展会,包括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以空铁复合、海陆通达的综合交通枢纽为联动纽带,成为目前国内最为成熟的枢纽经济发展样本。

  再以仁川枢纽为例。通过韩亚航空与大韩航空对海港与空港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使得仁川枢纽在东北亚机场群的激烈竞争当中以独特的竞争优势脱颖而出,仁川自由区也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产业的开放化和高端化转型。

  韩国政府与航空公司在仁川枢纽的建设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仁川机场自2001年通航以来,韩国政府就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国际航空枢纽。在枢纽建设过程中,韩国政府积极与航空公司就航线开辟、代码共享和航权协议等事宜进行直接谈判,确保了航线的顺利开通。韩亚航空公司和大韩航空公司作为主要航空公司,为仁川机场构建了广泛的航线网络。由于仁川机场与仁川港仅相距15公里,这一地理优势使得机场能够充分利用海港资源,显著扩大其服务范围。随后,大韩航空公司和韩亚航空公司进一步利用海港资源,推出了海空联运业务模式,发挥了仁川机场的航线网络优势。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下,仁川机场通过完善的物流设施和海空联运模式,成功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的航空运输货物。这些货物主要来自中国青岛港、威海港以及天津、大连、烟台、南京等地,从而使得仁川机场在国际航空货运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枢纽叠加对外开放门户,使仁川经济自由区成为外国企业投资的绝佳场所。仁川经济自由区自2003年批准设立以来,以其169.6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成为韩国政府重点打造的集航运、物流、金融和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经济特区。韩国政府利用通达的交通网络优势,将仁川经济区构建成东北亚最尖端情报化基础设施的国际商务中心和国际业务区域。韩国政府为了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对入驻园区的外资企业根据行业和投资规模提供5~7年的税收减免,对国内外货物免除关税和酒税等,以及允许企业建设运营长达50年的物流、制造设施。此外,仁川经济自由区临近韩国首都首尔,首尔地区的大学和学院为该地提供了大量的尖端产业人才资源供给。

  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丰富的高级人才使得该地区成为外国企业投资的绝佳场所,全球化企业倾向于将区域公司总部、研发中心、金融中心、联络中心设立在仁川,把制造放到中国。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仁川经济自由区的繁荣,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国际物流和高端产业集聚地的地位。

  提质扩面,四大招“取实效”

  枢纽建设已成为驱动临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枢纽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不断实现枢纽建设的提质扩面。

  一是立足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提升枢纽能级。首先通过强化枢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高枢纽的运营效率和承载能力。其次,加强枢纽运输网络的拓展。通过通达国际国内的交通网络支撑,积极地与国内外枢纽对接,提升枢纽的通达范围及节点价值。最后,强化枢纽功能,推动多种运输方式融合。推动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节点集中布局,加快综合货运枢纽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输运”体系的建设,提升多式联运的运输效率与物流综合服务水平。

  二是丰富口岸以及特殊功能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因地制宜地丰富和优化口岸功能,推动航空枢纽与口岸、跨境电商、保税、自贸等功能平台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平台的叠加优势,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学习世界领先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模式。积极地试验国内外成功的对外开放政策,打造无感化通关。吸引更大范围的国际旅客和货物通过航空枢纽进行中转,增加流量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航空枢纽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开展枢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加快枢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瞄准航空枢纽的功能定位,以及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产业的布局、发展方向和潜在增长点进行详尽地规划和设计。利用枢纽营造的产业链供应链组织环境以及网络辐射条件,提高产业布局的竞争力,在枢纽物理和辐射范围内,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要统筹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枢纽城市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方向、交通运输与关联产业的耦合关系等,构建枢纽经济产业体系,推动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化发展。遵循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方向,积极培育壮大特色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型产业集群。

  四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空间、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以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并不断完善周边居住、教育、医疗、商业商贸、娱乐休闲等城市配套设施,实现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的结合,使枢纽经济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国物流 100 人(智库)专家、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翁显耀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你的观点

50%赞成
50%反对
中国零担物流首选品牌 广告广告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