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供应链如何耕好“无形粮田”?这道坎必须迈过去

九州物流网2023-10-31

  大宗商品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我国是全球大宗商品生产与消费最重要的国家,多条产业链相关品种产销在全球占比超过50%。由于大宗商品的生产资料属性使其物流费用对于后续生产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大宗物流费用降低将推动全社会生产成本降低。而要最大化发挥出这一乘数效应,就需要以数字化为抓手,耕好“无形粮田”。

  大宗商品的“无形粮田”

  又是一年秋收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期调度情况显示,今年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良好,有望再获丰收。今年秋粮商品粮和收购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旺季收购量大体在2亿吨左右。

  同时,在全球粮食危机频发的新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现有的政策体系为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就追求更高层次、更好质量、更有效率并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而言,仍需不断健全粮食安全生产、流通、储备等环节的政策体系。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指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大成指出,与制造业产能过剩相比,我国种植业产能不足,控制农产品产地的价值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为5.3万亿元,2022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为1.57万亿元,同比增长7.4%,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达到8,173.4万公顷,大宗农产品商贸依存度达到39%。

  “我国正处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战略机遇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丁存振表示,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这其中,大宗商品供应链大有可为。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宗商品的产值估计在15万亿美元左右,占世界GDP的20%左右,我国基本占据全球大宗消费比例的50%。由于大宗商品的生产资料属性使其物流费用对于后续生产具有乘数效应,大宗物流费用降低将推动全社会生产成本降低。

  以大宗粮食中的小麦运输为例,对于主要依托海运的北粮南运,象屿集团利用自身渠道资源,将传统的5,000吨小海船运输发展为万吨级别以上的海轮运输,单吨运费节约10元以上,降低了运粮过程中的损耗;对于主要通过长江运输的西粮东运,象屿以物贸联动为契机开通多条固定铁路线路,不仅有效节约了运输成本,还缩短了运输周期,减少粮质变坏造成的浪费。

  在中储粮阜阳直属库有限公司,随着秋粮收储开始,现场工作人员启动制氮机。据了解,气调储粮可以降低仓内氧气含量,实现杀虫和抑虫,同时也对粮食起到抑制呼吸、减少损耗的作用。该粮库的每个粮堆里分布着近400个温度传感器,一旦粮食温度异常,便能及时发现并调节。通过科学保水保温,粮食可以常年维持在最佳状态,延缓劣变。多种储粮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让粮食储存环节损耗从过去的1%降到了现在的0.6%左右。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授郭珍曾撰文指出,受生产条件、技术水平、消费意识等影响,我国粮食损失与浪费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从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相当于增加了“无形良田”,不仅能增加粮食供应,还能节地节水、节肥节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测算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个至3个百分点,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有助于稳产保供,是保障粮食安全最现实可行、最经济合理的途径。

  由此可见,做好大宗粮食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的优化与保障,就相当于耕好“无形粮田”,不仅可以实现节粮减损,还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供应链的韧性,一举双得。

  大宗供应链痛点鲜明

  一直以来,大宗物流核心要素变化趋势受“政策”“盈利”“组织”“技术”四方面力量驱动。其中,“政策”为国家对于大宗生产资料宏观意义上的规划与调控;“盈利”为大宗物流行业参与主体的经营目标,是主要的内生驱动力;“组织”为大宗物流运力资源组织模式,顺应需求侧变化而发生改变;“技术”为新能源、自动驾驶等技术通过运力升级以及数字化手段持续赋能带动物流模式创新。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接连推出鼓励供应链模式创新、引导现代供应链建设的各类政策。对大宗物流四要素而言,在“车”方面,政策主要涉及清洁运输工具应用、多种运输方式联合运输等;在“场”方面,政策主要涉及多功能物流枢纽建设等;在“人”方面,政策主要涉及运输组织集约高效等,并推动大宗物流费用降低。

  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工业和信息部等部门推出多项政策推动大宗品中小产能出清、头部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行业集中度上升,这或将导致计划型物流需求提升。同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也有助于在区域内产生大宗物流集聚效应。

  在大宗物流领域,大型产业园区作为聚合多种物流功能的物流枢纽,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能够承接其所在区域内的大宗品中转、集散、交易、金融等物流工作,与区域内小型货运站、中型物流园区形成功能分化。伴随区域内各类型物流基础设施按其运营规模、地理环境、物流功能完成层级划分,区域内物流效率将得到有效提升,实现综合物流费用降低,并促进形成区域间以大型产业园区为中心高效、有序的钟摆式运输。


  我国大宗商品规模巨大,涉及链条丰富,再加上政策的力推,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大宗商品供应链的痛点也十分鲜明。

  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看来,国内大宗商品供应链整体市场空间巨大,但细分赛道众多且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大量企业体量较小、成熟度低,市场集中度不足,故传统大宗商品供应链普遍存在多级分销、多次仓储、多程物流、信息交互缺乏标准规范及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等特点,没有形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产业链效率低、成本高、上下游协同度不足,亟待转型升级。此外,由于虚开仓单、内外串通、重复质押、过度依赖核心企业等原因,在大宗商品交易及供应链金融领域,违约和欺诈等风险事件频发。

  大宗商品供应链关系国计民生,也是大国竞争的重要战场。但由于大宗商品行业存在参与主体多、供应链管理复杂等特点,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当前,大宗商品货运量占全国公路运输总货量的40%,是公路运输重要的细分市场。但大宗运输成本在总货值中占比很大,推动物流效率提升与成本的节降更加迫切。”中原大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兴邦指出,除此之外,大宗物流上下游除了数字货运需求之外,承运场景下依然存在数字孤岛转型难、运输管理提质难、中小企业贷款难、层层盘扣找活难、疲劳驾驶谋生难、运费拖欠要账难等痛点,亟待解决。

  宋华表示,传统供应链企业的竞争,只是向产品和用户两个维度要利润。在产品过剩和用户诉求日益个性化的当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已从原有单纯的产品竞争和价格竞争,演变上升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效率成本之争,产业链供应链“物的信用”之争,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资源整合之争。由此可见,大宗商品供应链必须转型!

  向数字化要答案

  大宗智慧物流,是有着万亿市场规模的新蓝海,是当前物流行业中当之无愧的新风口!

  据国海证券分析预测,国内大宗供应链公司的发展道路是以中国需求(内贸或者“一带一路”贸易)为绝对基本盘的轻资产供应链公司。作为全球制造工厂,我国为大宗商品供应链公司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目前市场空间体量大致在40万亿~50万亿,且有望在经济增长和“一带一路”的拉动下不断扩容。如此背景下,大宗物流供应链企业又将如何把握这一风口?

  那就是向数字化要答案!在宋华看来,大宗商品供应链转型的抓手就是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实现多组织的高效协同,以一体化方式提供端到端的协同服务。以数字化的方式连接上下游企业,让数据贯穿全链条,在供应链上实现流动,助力价值升级。保障货物安全和货权清晰需要以数字化贯穿产业链,实现仓储、物流、交易等环节全面数字化,并构建数字化风控体系、数字化监管体系。”


  同时,物流、金融、制造、供销、运营等环节的数字化将成为供应链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重构企业运营各环节数据的流转体系和模式。由于行业不断迭代、升级,过去单一服务于交易环节的产业电商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大宗商品供应链转型升级的破局之道是以数字化推动供应链协同一体化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从提供传统贸易物流升级为提供从端到端的服务。

  郑州数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卫跃宗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通过数字化的改造可以提升大宗商品供应链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多主体的协同运营。数字化是任何组织不可抗拒的趋势,也是重塑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数字化能力是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入场券。

  艾瑞分析报告指出,2022年大宗物流费用规模为3.4万亿元,2022-2026年大宗物流费用CAGR为2.4%,每吨公里物流费用有望逐年下降,其影响因素包含提升低费用运输工具使用比例并提高运输效率,通过精细化、数字化管理降低物流管理费用等。对于大宗物流行业而言,每吨公里物流费用的下降或将推动小微大宗物流行业参与者出清,同时有利于大宗品上游生产商及下游第二产业企业提高经营利润率。

  “大宗商品多数存在明显产销的距离,需要大宗物流的保障。技术含量较低的物流节点恰恰需要供应链体系更强的顶层优化。与此同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已上升为许多国家竞合的国家战略。”刘大成强调,大宗商品智慧供应链可从四个层次来实现配置优化。第一层次是功能内资源配置优化(可定量化)、第二层是功能间资源配置优化、第三层次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智慧配置优化、第四层次是并行产业链/供应链的智慧配置优化。

  刘大成指出,大宗商品供应链要实现“智慧”目标,首先要“买得到”,大宗供应链价值不断向上游/产业集群聚集;其次“储得住”,与综合交通枢纽链接形成无水港增值服务;再者“运得好”,公铁海多式联运实现重箱结点成网;然后“省得了”,200公里区域内绿电重卡大车队高效短倒;最后“赚得多”,构建大宗商品的供应链金融体系。

  此外,宋华强调,大宗物流企业要想在数字化转型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在六方面下足功夫:一是抓住基础供应链网络是服务客户的基础;二是对客户业务进行全面诊断和分析后形成的供应链业务网络模式是关键;三是数字技术和分析技术可以纳入不同场景的数据,实现预测准确率的提升;四是多维度SKU画像、动态建储、动态库存策略等形成的库存优化机制;五是务实各个供应链节点中长期需求计划和短期的补货计划有效协同;六是供应链全链路的可视、可分析、可干预、可调优。

  由此可见,唯有做好数字化、智慧化,大宗商品供应链才能耕好“无形粮田”,畅通全链条流通,更好护航国民经济发展。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你的观点

50%赞成
50%反对
中国零担物流首选品牌 广告广告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