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痛点剑指这一物流领域,该如何破局

九州物流网2023-08-23

  近年来,供应链不断面临复杂外部环境的挑战:各类突发性国际问题、全球供应链结构重组、逆全球化程度加深,未知和不确定性成为供应链运营与管理的常态。在当前外部形势下,构建智慧供应链以提升供应链敏捷性、可靠性、韧性,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新零售等行业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智慧供应链在行业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涌现出许多典型的行业模式,推动了行业的转型与发展。

  那么,何为智慧供应链?其是指运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赋能供应链业务,解决供应链中的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环节不透明、流程不标准、管理不高效等痛点问题,通过提供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的创新,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可见、可控、可信。智慧供应链强调实现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紧密联系,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从而提升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全链条的运行效率。

  但在智慧供应链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误区与不足,基于此,立足于智慧供应链的发展现状与不足,笔者以智慧供应链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存在的发展误区为重点进行分析,并探索性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制约智慧供应链发展的三大因素

  我国的智慧供应链建设已经初见成效。随着RFID(射频识别)、5G、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仓库和无人工厂不断涌现。如2018年,京东第一个“亚洲一号”无人仓库投入使用,实现了货物的快速分拣、搬运、包装、发货,效率远远高于传统仓库。

  智能仓库和无人工厂的运行大幅提升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减少了货物分拣搬运所需要的时间,实现了降本增效。同时,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帮助下,也攻克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例如,企业通过数字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和遍布全国的仓储配送设施,为品牌商和工厂提供应对复杂供应链的多样化服务,实现了消费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的相互连接,能有效实现降低库存并提高库存周转率,帮助消费者实现货物运输全流程的监控,并提供便捷的寄递、代收、查询等物流服务。由此可以看出智慧供应链不仅可以帮助供应链上游企业提升运营效率,也可以帮助供应链下游消费者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的监控,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虽然我国智慧供应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现阶段智慧物流供应链建设存在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缺失、适应性人才不足等问题。

  首先,相较于传统供应链建设要求,智慧供应链建设需要更加广泛的产业协同,强调各环节中相关企业的合作共赢。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智慧供应链建设需要多行业、多领域企业共同参与,由于不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无法完成智慧供应链的体系化建设,企业之间在可公开的数据方面并未做到透明化,最终影响智慧供应链体系的完善。

  其次,智慧供应链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普遍存在。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商品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存在不足,智慧供应链的数据共享缺乏统一标准,限制了智慧供应链建设的数据输入。二是政府在智慧供应链建设方面并未推出强制性行业标准,相关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在选择相应标准时就存在一定倾向性,忽略了标准差异对供应链带来的影响。三是国内智慧供应链建设中基础设备设施标准化未能实现,基础设施规格、型号等缺乏统一标准,这也是影响智慧供应链建设的核心因素之一。

  最后,智慧供应链建设在技术上与其他技术领域有着广泛交叉,如计算机、自动控制、机器视觉、图像识别、传感器、大数据、金融、能源等相关领域,因此智慧供应链建设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但是,现阶段人才培养机制的响应速度较慢,无法提供满足智慧供应链建设的人才队伍,并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慧供应链的发展。

  剖析智慧供应链发展阶段与误区

  基于上述的智慧供应链发展现状,为了更好地推进智慧供应链的建设,我们必须了解智慧供应链发展必经的三个阶段。经过梳理会发现,智慧供应链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标准化、数字化、智慧化三个不同的层次。

  智慧供应链的标准化是智慧供应链建设的基础,可以划分为硬件标准和软件标准两个方面。其中硬件标准指用语、票据、条码、托盘、集装箱等要素的标准化,目前硬件方面的标准已经比较成熟,但限制智慧供应链建设的关键在于软件标准。各个企业推行各自的标准,一件商品往往被重复录入各个系统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使供应链间的信息无法实现互通。智慧供应链的标准化阶段的要务便是实现硬件及软件的标准化,方便实现数据的互通,打破各个企业间沟通的壁垒,打破数字孤岛。

  智慧供应链的数字化是智慧供应链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在实现标准化后,供应链的各项业务,包括采购、库存入库、调拨、出库、履约、消费者体验全链路将实现可视化,通过各项数据的形式呈现,从而实现业务数字化。供应链上下游的各类参与者可以实时获取货物流动的信息,供应链链条中的数据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各项数据,当数据出现异常时,主动进行报警。这一阶段实现了自动化,大大节省了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企业的工作量。


  智慧供应链的智慧化是智慧供应链建设的最终阶段,在实现了供应链的数字化之后,第三阶段的关键在于实现智能决策。智慧供应链系统将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在供应链的采购、生产、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环节实现系统状态感知、实时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功能,并进行自主决策和学习提升,不断自我学习和升级迭代。我国的智慧供应链虽然在仓内作业、货物运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整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仍然是割裂的,因此我国的智慧供应链仍然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为了进一步推进智慧供应链的建设,各方必须认识到并解决目前存在的三大发展误区:

  误区一:智慧供应链发展是一蹴而就的。目前部分企业往往认为智慧供应链是技术的堆叠,只要投入相应的资金,购买无人设备,便能实现智慧化。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智慧化不是无人仓库和无人工厂的复制粘贴,而是各个环节相互联系,打破“环节壁垒”,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互联互通。智慧化需要企业间的紧密联系,这一过程是十分复杂的。智慧供应链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的设备和数据管理系统,同时还需要法律规范、行业标准的支撑。政府需要跟随智慧供应链的发展,颁发新的法律规范,为智慧供应链发展保驾护航;企业需要保持一致,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确保数据实现互通互联。智慧供应链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方通力合作,我们需要摒弃一蹴而就的错误思想,一步步地实现智慧化。

  误区二:智慧供应链一定是绿色低碳的。智慧供应链拥有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的优点,相较于传统供应链实现了降本增效,然而并不是智慧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一定是绿色低碳的。传统供应链的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生产、运输、装卸等业务上,智慧供应链则主要集中在云计算等技术所需的智能设备上。例如,各大数据中心的数据运算带来大量的碳排放,随着未来云计算的大量使用,2040年我国云计算产业预计将产生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智能供应链并不是绝对的绿色低碳,而是尽可能减少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发展智慧供应链不应当追求绝对的绿色低碳,而是应该以降本增效作为基础,合理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误区三:智慧供应链只有大企业能做。提起智慧供应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各种高端机械、无人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自然而然地认为只有大型企业具备构建智慧供应链的能力。事实上,智慧供应链不再是传统供应链的割裂的形式,而是更多强调系统优化与全供应链的绩效,不再是局部优化的部门绩效,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完全协同性。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性仅依靠大型企业是无法完成的,小型企业需要积极对接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物联网深化合作,利用行业共性开展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作用,从而发挥大型企业“以点带面”的优势,更好地构建智慧供应链。

  着力推进智慧供应链建设

  近年来,供应链不断面临复杂外部环境的挑战:各类突发性国际问题、全球供应链结构重组、逆全球化程度加深,未知和不确定性成为供应链运营与管理的常态。


  基于此,在数字化时代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加快智慧供应链建设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在当前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必须着力构建强大、智慧、安全的智慧供应链体系,要瞄准当前制约智慧供应链更好发展的痛点、难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好关键性问题,加快智慧供应链构建速度,推动智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完善智慧供应链体系,提升我国供应链韧性和发展活力。

  因为加快推动智慧供应链发展,推动中国供应链由大变强,建设供应链强国,不仅有助于经济发展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而且对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国家竞争力、推进国家安全和保障民生,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你的观点

50%赞成
50%反对
中国零担物流首选品牌 广告广告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