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物流网2022-08-16
人在家中坐,货从天上来——这个由无数厂家定义和渲染的未来场景,正逐渐成为现实。如何突破技术瓶颈、解决安全问题,以及开发与其相适应的商业模式,是每个入局无人机配送的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无人机投包裹快递、无人机运防疫物资、无人机送奶茶外卖……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一些旨在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智能“配送员”轮番上阵,在疫情封控区、地形复杂山区以及城市末端配送等场景架起了空中物流通道,备受关注。
眼下,和无人机配送有关的政策正在推进。近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了《深圳市物流配送站规划配建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其中提出物流配送站的建设宜考虑未来技术发展,合理预留无人车、无人机、地下管道配送等设施空间。
有了无人机的加持,深圳市定下一个小目标:社区配送15分钟送达。
5到10年之后,无人机配送或将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空中都是各种各样的作业飞行器,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它们组成编队、翻山越岭,井然有序执行各类物流任务。
无人机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未来几十年的增长趋势,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科幻感十足的生活图景。但在当下,如何突破技术瓶颈、解决安全问题,以及开发与其相适应的商业模式,是每个入局的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无人机生产运营企业已超万家
民航局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无人机生产运营企业已超过1万家,无人机的商用飞行达到了159万小时,增长率在30%以上。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在无人机成本依旧高昂、辐射范围依旧有限、效率依旧不尽人意的时间节点进入行业,有多方面的现实原因。
首先是基础建设初步满足无人机规模化配送的要求。例如5G能将无人机的延迟降低至1毫秒以下,对其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传输、终端控制提供了极大帮助;AI和大数据又提升了无人机“无人”飞行的性能和可靠性。
其次,物流配送市场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运力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出来。近年来,全球物流行业发展趋向于自动化管理和降本增效。显而易见,无人机配送能够有效缓解运力短缺,满足用户需求。而且与人力相比,无人机配送虽然研发成本和初期运营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单件配送成本将大幅降低,这也是吸引企业重金入局的重要原因。
最后,早早入局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先机。疫情防控常态化为无人机配送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和机遇:比如,消费者对于配送的确定性要求提高,无人机配送带来的无接触式运输成为更安全的选择,来自需求的深刻变化正在倒逼技术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企业来说,错过可能的风口就等于主动放弃了竞争。
目前来看,这些企业泾渭分明地站成了两队:美团、京东、顺丰等互联网巨头,主要面向C端消费者;亿航、迅蚁等技术企业,主要服务B端大客户。换种说法,目前看来能够实现无人机配送的规模化、产业化以及商业化的路径可能有二:一是以京东、美团、顺丰为代表的B2C;二是以亿航、迅蚁为代表的B2B。
互联网巨头:服务重塑行业
在这场无人机配送的“军备竞赛”中,互联网巨头率先崭露头角。
京东早在2015年就开始探索无人机送货技术,此后建立了干线、支线、终端三个层次的无人机物流配送和通航物流体系。最终将构建“空地一体化”的智能物流网络,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降本增效的目标
对京东来说,由于城市地区的本地仓和自营模式已经颇为成熟,所以对无人机配送的布局更多是想要将电商业务扩展到物流落后的农村地区。
美团则基于更加高频的外卖配送业务,希望构建“空地协同”的本地即时配送网络,致力于为用户提供3公里、15分钟的标准配送服务。目前在深圳已运营近一年时间,与10余个品牌达成合作。
顺丰的野心一点不比美团小,不仅有无人机同城急送业务的试运营,还看到了支线物流领域的机会。今年1月25日,顺丰旗下大型无人机公司丰鸟科技取得支线物流无人机试运行和经营许可,将在特定场景下开展吨级大业载、长航时支线物流无人机商业试运行。
可以看到,虽然几家企业布局无人机货运的场景不一样,但都是基于自身已有业务降本增效的目标对货运无人机进行布局。
在布局方向上,几家企业出现了先布局城市和先布局农村的两种不同打法,这也引发了业界对那种场景更容易实现商业化的讨论。
很多行业人士认为,人口稀少、基建落后的农村地区,无人机货运落地的难度反而较小。京东无人机团队负责人刘艳光曾表示,“京东无人机先从农村做起,可解决农村的物流高成本,也可以让京东的农村电商不断下沉的这条路走得更快更好。”
城市和农村落地难度的差别,最主要的原因是,无人机物流不仅是无人机的技术,还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网络。
例如在深圳市,无人机配送涉及到空域申请、监管和多部门的协调,需要经多个市政府部门审批,城市地区各种电磁信号的干扰也更多,对技术和路径规划构成更多的挑战。
而在农村、乡镇等郊区,所需的无人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比城市更容易建设,无人机配送更加容易部署。此外,在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的西部地区,由于山路崎岖,高速公路网络并不发达,无人机物流被寄予厚望。
不过也有观点指出,无人机配送虽然乡村地区落地相对容易,但也要考虑到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偏弱,是否愿意为更高效的配送支付更高配送费用,也是入局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无人机厂商:硬件赋能服务
如果说京东、美团、顺丰这些互联网巨头,加码无人机物流是为了各自相关业务而做的“大布局”的话,那么亿航、迅蚁这样的无人机厂商进入无人机配送,算是独辟蹊径以实现各自发展的“小目标”。
与直面消费者相比,服务企业的需求较为清晰、稳定,且成本预算较为宽裕,这些特点恰好符合了无人机厂商们的要求。这使得无人机厂商们在配送这一环节中不仅能够避开巨头们的锋芒,另辟蹊径,而且能够将无人机与应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工程师和飞手们真正进入具体的应用场景,用堆积资源的方式克服无人机配送现有的难点。
迅蚁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2019年以前,迅蚁是在B2B2C和B2C的路径上发展的,在城郊它与中国邮政合作开通了第一条无人机邮路,在城市则是发力外卖和同城配送;2019年以后,迅蚁就将业务重点放在了ToB的医疗物资配送上,同年3月迅蚁发布“无人机医疗配送网络”,疫情期间开展医疗物资应急配送,并开始为医共体客户提供常态化样本空运服务。
亿航是早年与大疆直接竞争后选择转型的无人机厂商之一,无人机配送正是其中重要一环。2018年5月,亿航天域获得全国首批无人机物流航线与空域批文后,就与永辉集团达成合作,在位于广州的超级物种漫广场店,以无人机+新零售的全新模式开始商业化运营,相较地面配送,时间可以缩短40%~60%,开辟了B2B2C的商业路径。
有观点指出,无人机厂商通常缺乏内生性的需求提供支持,因而只能依靠具体的应用来落地商业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可行的盈利模式。
无人机配送:除了“快”更需要“稳”
在物资运输压力剧增、无接触配送需求爆发的背景下,无人机展现出的便捷、安全、高效等配送价值令人瞩目。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未来无人机配送要想长远发展,除了“快”,更需要“稳”。
“无人机的安全性是消费者和入局企业关注的焦点。”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胜军介绍,从目前的无人机应用技术来看,在无人机故障或意外情况发生时,会触发自动返航操作,缓慢降落地面。即使无人机的自动返航系统发生故障,还可以通过备份的安全系统——弹出无人机降落伞来避免坠落对地面上人或物造成损害。
无人机配送作为科技前沿领域,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跟踪观测必不可少。刘胜军建议,监管部门应当强制无人机配送企业投保责任保险,为受损害的人员和财产提供保险保障。同时,无人机配送企业内部也应建立安全运营的制度、程序和标准,事先防范和事中对应急情况进行标准化干预,事后对受损人员与财产进行第一时间的赔偿。无人机配送企业应报备固定运营路线,可以中途变更但每次变更时应进行报备,这样可以实现信息的公开和交互,防止碰撞发生。
让无人机配送商业化在我国尽快落地,还需要在政策完善与法律法规更新上及时跟进。深圳市司法局去年10月发布的《深圳市民用无人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城市中无人机的物流配送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无人机物流配送首次出现在地方立法中,意味着法律政策开始承认,无人机配送也有望从商业模式畅想,进入试点落地和逐步推广实施阶段。”刘胜军说。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