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西安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西安“四枢纽一基地”建设有关情况。据了解,自获批以来,其建设工作得到西安市生产、流通等各相关领域企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明显成效。
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西安市发改委制定“四枢纽一基地”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围绕设施建设、服务能力、运行水平、集聚效应、产业促进、社会贡献等6个方面具体指标,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同时,完善落实监测调度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四枢纽一基地”建设运行牵头企业和企业联盟作用,推动枢纽(基地)提质增效。
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西安市发改委紧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使命要求,强化骨干物流企业培育,“四枢纽一基地”4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68家,占全市4A级以上物流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二,同时,着力推进枢纽(基地)重大物流项目建设,不断夯实枢纽(基地)建设运行基础支撑。今年以来,“一带一路”公铁联运中心、机场三期扩建货运区工程、陕汽通汇物流数智仓配平台、辉煌商贸保供物流园、空港丝路智慧冷链仓储基地等“四枢纽一基地”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截至10月底,18个重点在建项目预计完成投资410亿元,达到计划投资的72.2%。
通道网络进一步拓展。西安市发改委加快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目前,陆港枢纽中欧班列(西安)稳定运行国际干线18条,“+西欧”线路拓展至24条,积极推动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实现“每日一班”常态化开行。截至10月29日,今年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4319列,同比增长31.4%。今年以来,空港枢纽开通西安至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列日、布达佩斯全货运航线,目前空港枢纽运营全货运航线12条,截至10月28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23.13万吨。
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推进供应链更好服务产业链是“四枢纽一基地”建设的根本目标。今年前9月,“四枢纽一基地”实现货物吞吐量1.21亿吨,物流业务总收入达到1359.52亿元,聚集各类制造、商贸、物流企业超过2.5万家。依托“四枢纽一基地”畅通的通道网络和专业的物流服务,三星、比亚迪、吉利、隆基绿能、爱菊粮油等一大批企业实现更好地“走出去”,有力支撑了西安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3049.23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增长25.37%。
▍西安“四枢纽一基地”蓝图
西安自2018年启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目前已成为全国首个不靠海不沿江的“4枢纽+1基地”综合物流枢纽城市,包括:西安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位于浐灞国际港,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定位为建设“一带一路”内陆型国际物流枢纽港、“一带一路”国际陆海互联创新示范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国家级城际配送枢纽节点。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占地面积约11.89平方公里,定位为建设“一带一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上合国家临空产业供应链中心、国家“双循环”战略重要支点、全国物流业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位于高新区、经开区,总占地面积约3.27平方公里,定位为建设“一带一路”硬科技产业供应链组织运营中心、全国绿色物流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西部应急物流基地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供应链经济发展高地。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位于临潼区、灞桥区、高陵区、阎良区(航空基地)、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区域,总占地面积约9.08平方公里,定位为建设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际商贸物流枢纽、全国绿色物流与商贸流通融合发展示范区、西北应急物流安全保供基地和西安都市圈数字供应链经济发展高地。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位于经开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区域,总占地面积约0.74平方公里,定位为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全国冷链物流基地节点、西北应急冷链物流基地、关中平原城市群冷链物流集配中心。
依托“四枢纽一基地”对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吸引集聚作用,西安正在加快形成干支衔接、枢纽集散的高效物流运行体系,为培育壮大枢纽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加快推进西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48条
10月30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加快推进西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助推航空货运发展。
航线网络不断拓展加密。稳固“中亚双通道”航线,支持西北国际货运航空运力回调,顺利复航西安-阿拉木图、西安-塔什干全货运航线;加密面向欧洲的全货运航线,于6月底、9月初开通了西安-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西安-列日、西安-布达佩斯3条全货运航线,截至目前已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48条。
航空货运水平全面复苏。今年前9个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累计起降航班25.26万架次,完成货邮吞吐20.84万吨,同比增长达9.5%。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今年前9个月,西安航空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54.94%、73.32%。跨境直邮市场规模不断提升,培育多条“快件航线”,吸引华东、华南等17个城市的快件货物经西安转运西北地区。2023年,空港新城年度国际快件通关量排名全国第五,内陆第一。
航空货运主体培育壮大。大力提升航空运力水平,已累计引入11家全货运航司投放运力,其中西北货航作为陕西省唯一的本土货运基地航司,已投运4架B757型货机。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目前,首尔、洛杉矶、东京等货运航线已服务西安三星、陕西嘉禾、陕西电子信息等一批龙头制造企业,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临空高科技制造产业聚集。其中,三星半导体的光刻胶、芯片等高附加值货物,年运输国际货量达上万吨,贸易额突破4亿元。
▍浐灞国际港加快推进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高效率提升中欧班列运行质效
10月30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浐灞国际港加快推进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目前,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现代国际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坚持全球视野,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内陆港。西安浐灞国际港建成占地面积5600亩、集装箱吞吐量540万标箱、运力6600万吨的重要国际铁路枢纽和公路枢纽,拥有全国唯一3束6线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全国首个内陆自动化无人码头,可满足中欧班列每年一万列以上开行需求。同时,持续提升港口效能,建设中远海、中林、五矿等项目,打造面向欧亚、通达全球的国际商贸物流枢纽。
坚持优化通道,高质量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体系。向西、向北常态化开行西安至阿拉木图、汉堡、莫斯科等18条国际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西欧”线路达到24条;跨里海班列实现“天天班”,全程时刻表班列实现每周“4去3回”;向东开行西安至青岛、宁波等铁海联运图定班列;向南开行至越南、老挝等互联互通班列,实现东西向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与南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西安的集结交汇。
坚持降本增效,高效率提升中欧班列运行质效。西安至塔什干由13天缩短至9天、至莫斯科由15天缩短至10天,跨里海班列全程由20-25天缩短至12天稳定开行,全程时刻表班列10天即可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在全国率先实现海关、铁路数据联通、智能报关、集装箱循环运输,班列运行效率提高三分之一以上,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长安号云舱系统上线运营,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票制”国际联运全程服务;报关、制单时间由5-7小时缩短至5分钟。
坚持共赢发展,高水平深化对外国际交流合作。与哈铁合作,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建成投用,阿拉木图中哈物流场站加快建设,推动两国“枢纽对枢纽”升级;与哈铁快运、俄罗斯STS集团合作,谢利亚季诺物流中心项目加快建设;俄罗斯联邦总商会驻华代表处落户,俄罗斯第二大物流集团欧西物流、第一大上市酒业集团阿伯朗酒业、第一大面粉厂马克发等公司陆续运营。积极推进与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土耳其等国家的国家铁路公司合作,聚集哈萨克斯坦铁路物流、阿塞拜疆166国际物流、法国达飞等国际贸易物流企业2900余家,加快打造国际贸易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本文来源于西安日报出自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