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物流那些事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谁杀死了电脑城?

  今年4月底,上海徐家汇商圈TPY中心开业。

  TPY中心的前身,是太平洋数码广场二期,曾经的全国电脑城名片。

  太平洋数码广场二期的没落与重生,是电脑城兴衰的缩影。

  谁杀死了电脑城?

  01

  巅峰

  电脑城,又叫电子城、数码城,主要卖3C产品。

  很多人的第一台电脑、第一个MP3、第一个数码相机、第一台打印机都是购自这里。

  除了销售,电脑城还提供售后服务,相当于一个“一站式”的电子产品大市场。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电脑城已经颇为陌生了。

  20年前,电脑城是各大城市的标配,也是当地的地标式商业中心。

  其中的代表,是北京的海龙电子城。

  海龙电子城位于北京的中关村,于1999年12月18日开业。

  彼时,电脑还是个新鲜事物。

  集聚各类电子产品的海龙电子城一开业,就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创造过日客流量超过5万人次的纪录。

  数据显示,从开业到2006年12月,7年间,海龙电子城接待顾客超过7000万人次,平均年客流量超过千万人次。

  微软副总裁来到海龙,看到涌动的人潮后,感叹道:

  我相信这里是全球最繁忙的店。

  海融电子城人气之旺,还被北京市旅游局指定为“旅游定点单位”。

  巨大的客流量,带来节节攀升的销量。

  巅峰时期,海龙电子城一年的销售额高达20亿元。

  电子城的柜台租金,也水涨船高,一个柜台租金要八、九十万元。

  在上海,位于徐家汇的太平洋数码二期,也曾风光一时。

  这家于2001年开业的电脑城,鼎盛时期入住的商户超过400家,商户一月最多能挣80万-90万。

  此外,深圳的华强北、南京的华海3C、石家庄的华强电子世界、惠州的黄塘电脑城等,都是盛极一时的电脑城。

  因为电脑城集聚,很多城市还诞生了电子一条街。

  “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说的就是因电脑城而聚起的电子一条街,因电子一条街而兴起的电子集散市场。

  仅南京珠江路一条街,就集聚电子企业超1500家,成为享誉全国的IT商贸中心。

  可谓盛极一时。

  02

  没落

  俱往矣。

  电脑城,已经没落了。

  2015年初,上海太平洋数码广场二期,宣布歇业。

  2015年4月,石家庄华强电子世界关门。

  2016年7月,北京海龙电子城宣布停止营业。

  ……

  今天,很少有人再去电脑城买东西了。

  谁杀死了电脑城?

  一是攒机没落。

  攒机,是一个让很多人陌生的词汇。

  今天,我们买的大多是品牌电脑。

  但在20年前,很多人选择攒机。

  所谓的攒机,又称为组装机或DIY,就是自己挑选CPU、主板、内存、硬盘、机箱、显卡、显示器等配件,组装成一台电脑。

  攒机需要仔细挑选、比对硬件,这就为应有尽有的电脑城带来了生意。

  之所以要攒机,是因为当时的品牌机价格较高,远不如自己组装划算。

  通常情况下,攒机的价格,要比同等配置的品牌机低一半。

  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电脑价格的平民化,攒机的价格优势不再,慢慢没落了。

  电脑城的生意也就冷清了。

  二是电商冲击。

  电商卖3C,有一个天然的优势:3C产品基本上都是标准化产品。

  只要价格合适、品种丰富、售后有保障,就能吸引大量的消费者。

  事实也正是如此,电商平台凭借透明且便宜的价格优势,极大冲击了电脑城。

  有意思的是,刘强东早年就在中关村创业。

  回顾1998年初入中关村,刘强东感叹道:

  1998年,我们面对的是汇天华光等光储存储行业的“巨人”,这些“巨人”交易额一年至少是几千万元。

  2001年,京东也长成了“巨人”,成为中关村首屈一指的光磁产品代理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3年后,京东进军电商。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成长于电脑城的京东,革了电脑城的命。

  三是自食恶果。

  今天,部分电脑城还在营业。

  如果你去购物,刚走到商场入口,大概率会被一群人围住,问你要不要买电脑。

  这些人不是商家,而是导购,亦可以称之为黄牛。

  导购的任务是,用强拉硬拽或哄骗的方式将消费者带到特定的商户,赚取商户返给的提成。

  电脑城的商户,为何要聘用导购?

  这是因为,电脑城的客流量大不如以前,商户只能依靠导购拉客。

  这就带来了两个后果:

  一是导购为了揽客,无所不用其极,给消费者带来极差的购物体验。

  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导购徒增成本,导致电脑城的商品价格显著高于电商平台。

  为了赚取利润,很多电脑城商户采取偷换概念、以旧充新、以假乱真、捆绑销售等手段欺骗消费者。

  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电脑城敬而远之。

  客户越来越少,电脑城的商户更加依赖导购,“宰客”的手段越来越狠。

  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市场监管部门和电脑城管理方曾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但是,恶性循环不破,“宰客”现象难除。

  行业已然巨变,竞争对手冲击,自身积重难返,电脑城没落实属必然。

  03

  转型

  电脑城,既是城市的商业名片,也是一代人的回忆。

  就此没落,不禁让人唏嘘。

  电脑城没有坐以待毙,有的提档升级、持续坚守,有的脱胎换骨、转型升级。

  以太平洋数码广场二期为例,原址重拆重建,打造成新型的商业中心。

  在正解局看来,坚守也好,转型也罢,电脑城要遵从两个原则:

  一是找到产业坐标。

  有人说,海龙电子城直接拉动了整个中关村的IT产业链、周边商业、区域经济以及科技园区的发展。

  诚然,作为中关村的名片,海龙电子城对中关村、对IT产业的贡献不容抹杀。

  但需知,海龙电子城亦是中关村IT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从更大格局上看,电脑城正是在IT产业生态中找到了“集散地”这一坐标,才得以兴盛。

  换言之,电脑城的衰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电商等竞争对手取代了坐标。

  从这个角度看,已经被时代和产业抛弃的电脑城,已无坚守的价值。

  同理,电脑城转型成功与否,也要看能否在新的产业中找到新的坐标。

  比如,海龙电子城,转型的方向是打造“智能硬件创新中心”,希望在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产业生态中找到坐标。

  又如,南京珠江路从电子科技一条街到创业大街,再到城市硅巷,亦与南京整座城市的发展动能转换同频。

  电脑城找到新坐标,扎根于产业,才能“枯叶落尽吐新芽”。

  二是回归商业常识。

  商业的基本常识是什么?

  是诚信。

  今天的电脑城,欺诈横行,几乎忘了自己是靠诚信立足的。

  海龙电子城开业之初,就打出了“双重质保 先行赔付”口号。

  这一规定,比国家电脑三包政策还要早。

  为了先行赔付,海龙电子城自掏腰包,处理客户投诉。

  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海龙电子城的投诉率不到1%,投诉解决客户满意度达到了98%。

  正是凭着诚信经营,海龙电子城成为北方消费者购买IT产品的首选卖场。

  遗憾的是,今天的很多电脑城把这一常识丢掉了。

  在正解局看来,电脑城无论向何方转型,诚信经营的常识都不能丢。

  2011年,北京中关村的太平洋数码城关闭停业,刘强东在微博上写了一段话:

  写给太平洋数码城关闭之时:昨夜和一些友人聊天,一同学说恭喜你们杀死了太平洋数码城,惊愕!其实不是京东们革了你们的命,而是你们自己!扪心自问,你们做了多少偷梁换柱的勾当?卖了多少水货假货?暴打了多少客户?这是因果报应!

  抛开京东与电脑城的恩怨不谈,刘强东的话,确实一针见血。

  对于电脑城来说,不作,可能不死,作,必死。

   本文来源于正解局出自物流指闻,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零售,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