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物流网2022-05-20
一、宏观动态
(一)政策动态
全国政协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
信息导读:目前数字技术与我国经济的融合发展快速加深,数字经济逐步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数字经济更是为有效应对疫情,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恢复奠定了基础。但从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数字经济已进入一个阶段性瓶颈,数字经济的渗透率和增速进入了平台期,需要探索下一步的突破口。本次政协关于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专题协商会,是在数字经济发展关键时刻的又一股强劲推动力,预计将助推我国经济进一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并为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贡献动力。
信息摘要: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云南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进一步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全国政协17日在京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科学研判形势,增强发展信心,辩证看待和统筹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使之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100位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会议,29位委员、专家在会上发言,140多位委员通过委员履职平台发表意见。委员们认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大国地位稳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充分挖掘工业互联网发展潜力,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设备赋智、为企业赋值、为产业赋能。要厘清数据所有权、使用权、运营权、收益权等权利,建设更为安全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要加强统筹协调,创新监管方式,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在保障国家网络和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鼓励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进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全球数字经济正呈现智能化、量子化、跨界融合、深度渗透、变革速度指数化等新特征。要努力适应数字经济带来的全方位变革,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基础研究水平,重视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企业家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要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研究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具体措施,鼓励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统筹制定规划,健全法律法规,增加政府直接投入,提高全民族数字化素质,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着眼于人、着力于人,以开放促竞争,以竞争促创新。
信息来源:新华网
(二)金融动态
央行、银保监会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信息导读:本次央行、银保监会调整住房信贷政策,是在全国各地房地产基本面已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顺应市场变化趋势而制定的差别化、市场化调整,并扩大了各地商业银行房贷利率定价空间,强化商业银行房贷利率自律定价机制。本政策预计将产生三方面的效果,一是向社会传递稳房价的信号,强化市场稳定预期;二是减少居民购房支出,提升居民消费;三是促进刚需释放,引导住房增量。但在目前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本次调整可能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效果,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
信息摘要: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有关部署,现就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于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现行规定执行。
二、在全国统一的贷款利率下限基础上,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各派出机构按照“因城施策”的原则,指导各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根据辖区内各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及城市政府调控要求,自主确定辖区内各城市首套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加点下限。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三)消费动态
多地发放消费券促消费 专家建言完善相关机制
信息导读:在疫情持续影响下,居民消费意愿受到抑制,特别是服务消费下行压力明显。多地发放消费券涵盖餐饮、旅游、住宿、服装和汽车等多种业态,意在稳定居民消费意愿,为疫情后消费的加快复苏奠定基础。鉴于消费对持续拉动经济的重要性,专家建议在发挥消费券短期刺激作用的同时,要从资金安排、效果评估和流向管控等方面入手,更好地完善相关措施,以更好发挥消费券促消费的积极作用。
信息摘要:连日来,全国多地多轮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覆盖餐饮、商超、酒店、户外旅游、汽车等多种消费场景。在“线上+线下”消费券齐发力的同时,数字人民币也赶来助阵。专家分析表示,当前疫情反复,国内消费需求不振,消费券作为激励措施具有良好拉动效果,未来可考虑将消费券纳入疫情纾困政策工具箱,完善和增强其在资金安排、效果评估、流向管控方面的机制,向社会积极传导“稳消费”的信号和信心。
消费券杠杆效应点燃消费需求
4月26日,湖南长沙启动了“星城消费券”惠民大派送活动。不仅是湖南长沙多轮发放消费券,经记者梳理发现,长春、深圳、武汉、运城、太原等地都预告发放或已经发放消费券,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业态。此外,宁波计划发放约6700万元消费券,石家庄计划发放1亿元消费券,海南计划发放2亿元消费券。深圳还将数字人民币作为消费红包纳入刺激消费措施范围,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专家期待消费券发挥更大成效
消费券引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也引起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建言。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曾针对各地发放消费券一事表示,发放消费券能促进消费,刺激效果明显,但是消费券只能起到短期效应,不能过度依赖,投放要有重点,不能到处“撒胡椒面”,还应与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政策合力使用。李迅雷表示,社会消费的作用比基建投资的作用会更大,促消费的意义非常重要,比美国针对家庭发放现金的方式更具针对性。沈建光表示,发消费券对短期拉动消费立竿见影,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考虑给各地政府发放的消费券提供中央财政的支持。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肖皓教授表示,消费券仍是当前促进消费的首选策略,消费券已经是事实上的中期措施,并非短期刺激措施。当前,消费券还存在若干空白区域需要填补,才能使之发挥更大作用。消费券的资金安排、效果评估、流向管控等尚待加强。在资金安排上,可考虑将消费券纳入中央和地方的疫情纾困政策工具箱,作为针对社会服务业的一项‘精准滴灌’的微观政策工具使用,有序试点消费券跨省跨区域流通使用,可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加大帮扶力度。在效果评估上,可考虑结合银联、微信、支付宝、美团、京东、阿里巴巴等大数据平台进行交叉验证,实时监测消费券带来的杠杆效应,评估其帮扶纾困效果,做到消费券发放方案的精准微调优化。在流向管控上,要防范和打击不法分子借机套取消费券,将套取资金挪作他用,保障消费券在社会消费中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
信息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四)投资动态
多路资金驰援 基建投资提速
信息导读:基建投资不断加速,多路资金“添薪”基建投资。在稳增长的背景下,今年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起步早、动作快,二季度专项债发行预计超2万亿元,各地将于二季度完成大部分新增专项债券的发行工作。在财政资金的撬动下,也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发挥杠杆效应。PPP模式正在加快推广,一季度发行的PPP项目超千亿资金。金融对基建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银行贷款、REITs、保险基金养老金等为稳增长夯实坚实的基础。
信息摘要:随着基建投资提速,资金端也加码发力。业内预计,二季度专项债发行规模或超2万亿元,其中5月和6月单月发行规模或接近万亿,对基建投资释放更大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在政策支持下,城投平台融资有望回暖,投向基建领域的银行贷款增速有望明显加快。
专项债是政府拉动投资的重要工具。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业内预计,5月和6月将迎来一轮专项债发行高峰。
稳增长背景下,今年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起步早、动作快。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4月25日,各省份累计发行专项债券约1.3万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9%,较去年同期增加了约1.17万亿元。
根据4月11日召开的经济形势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专项债发行使用等政策实施,上半年要大头落地,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许宏才表示,预计各地将于二季度完成大部分新增专项债券的发行工作,并于三季度完成扫尾。
财政资金撬动下,多路社会资本也加大力度,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进一步拓宽基建资金渠道。
作为社会资本参与基建投资运营的重要方式,PPP模式正加快推广运用。今年一季度,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新入库项目123个,投资额2506亿元。其中,“两新一重”项目一季度新入库项目93个、投资额1940亿元。
金融对基建的支持力度也持续加大。近日,银保监会召开会议表示,支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做好“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融资保障。人民银行也发文明确,支持地方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依法合规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
专家表示,下一步,还需持续拓宽基建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同时,各方面“齐步走”,配置土地、节能、环保等资源要素,推动基建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银行贷款将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基建投资中长期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可以考虑通过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指标调整等方式,激励银行加大对基建领域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快推动基建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通过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引导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长期资金加大基建领域投入,可考虑出台一些定制化的优惠政策。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五)外贸动态
海关总署多措并举促进外贸保稳提质
信息导读:海关总署近日出台多条措施,在加强口岸外防输入、落实疫情防控责任的同时,保障重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措施。以上措施预计将有效缓解当前部分区域供应链不畅问题,提高跨境物流效率,有助于促进外贸保稳提质。
信息摘要: 海关总署日前出台十条措施,在加强口岸外防输入、落实疫情防控责任的同时,促进外贸保稳提质。据介绍,海关总署出台的具体措施有:
扩大海运船只到长江内河运输船只的“联动接卸”监管模式,缓解上海及周边地区港口码头、公路交通接卸运输能力不足问题;认真做好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一体化布控查验模式扩大试点工作,加快长三角区域电子信息企业维持产业链运转关键物料的口岸通关速度。
加快企业急需货物通关,提高进出境物流效率。积极支持企业开展铁路“快速通关”业务,提高境内段铁路物流便利化水平。大力推广“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海关国际合作理念,提升中欧班列跨境运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优化长三角等重点地区水路物流海关监管模式,不断提高水路物流效率。
保障进出境邮路畅通。为疏运受疫情影响积压的进出境邮件,根据邮政公司申请研究开通临时邮路,保障境内外用邮需求。
完善新冠疫苗试剂快速通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优化新冠疫苗和检测试剂出入境保障措施,加快新冠疫苗和检测试剂审批,保障新冠疫苗和检测试剂快速通关。
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措施。服务我国企业出口货物在RCEP成员方顺利享受关税优惠,收集并协调解决影响企业享惠的具体问题,落实落细RCEP政策红利。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市场采购贸易,简化优化市场采购贸易小额小批量监管适用条件,扩大小额小批量出口检验检疫自动审单、快速签发电子底账的范围,促进市场采购贸易健康发展。
保障进出口农食产品等商品有效供给。加快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注册/备案。推进优质农食产品检疫准入。支持优异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复制推广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检疫监管措施。优化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要求和模式。设立进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查检绿色通道。保障农食产品安全供应港澳地区。
强化统计监测分析和数据服务。持续跟踪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份额、重要商品全球贸易规模及流向变化,积极开展对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的进出口分析,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数据支持。提升海关统计在线查询系统性能,不断创新面向社会公众的数字化统计服务方式。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二、行业动态
(一)装备制造业动态
4月挖机销量下滑47.3% 全年前低后高行业拐点在望
信息导读:4月份,挖掘机市场呈现“销量下降,结构变化”的特点。销量同比下降,主要是4月份内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导致长三角等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产业链运行受阻,抑制了市场需求。而小型挖机需求较快增长的势头也说明我国基建、房地产等行业的机械化发展进一步与我国劳动力发展趋势相契合。目前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要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二、三季度内稳经济的措施力度或将更大,随着疫情逐步缓解以及政策发力,预期挖掘机等工程机械需求将有明显释放。
信息摘要: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26 家挖掘机制造企业统计,2022 年4 月,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24,534 台,同比下降47.3%。其中,国内市场销量16,032 台,同比下降61.0%,销量同比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3月以来持续的疫情导致全国长三角较大规模封控,下游需求受到明显抑制,叠加去年同期4 月基数较高所致。4 月出口销量8502 台,同比增长55.2%,占当月销量比例34.65%。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
1—4 月纳入统计的26 家主机制造企业,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101,709 台,同比下降41.4%。其中,国内市场销量67,918 台,同比下降56.1%;出口销量33,791 台,同比增长78.9%。需求继续维持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国内惨淡、出口火爆的形势。
按吨位来看,4 月大挖销量1802 台、中挖销量3534 台、小挖销量10696台, 分别同比下降59.92%、69.80%、57.05%。2022 年1-4 月大挖累计销量7048 台、中挖累计销量15415 台、小挖累计销量45445 台,分别下降57.4%、65.8%、51.2%。小挖需求好于中挖,延续了2021 年以来的行业趋势。小挖在许多新型场合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代替人工,满足劳动人口减少、工人老龄化等社会新形势,因此近年来小挖需求增长较快。
综合4 月份经济数据情况,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稳增长二三季度势在必行,对工程机械需求构成实质利好。从2021 年5 月份开始挖掘机销量开始出现负增长,去年基数走低,叠加疫情缓解,稳增长发力,预期工程机械需求明显复苏,我们认为工程机械景气拐点在望,乐观预测最早6 月挖掘机销量有望转为正增长,全年呈前低后高格局概率很大。
信息来源:东方财富网
(二)高技术制造业动态
跨国药企加速布局中医药创新产业
信息导读:中药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病发生率的提升,中医药的“治未病”已经展现出良好的效能,积累了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而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也制定了一系列利好的政策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将有力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在需求空间和产业潜力的带动下,跨国药企加大对中药研发的投入。目前国内众多药企纷纷布局中医药创新产业,跨国药企与本土药企加深合作后,依托其行业地位、国际化平台和产业资源,可以助力本土中医药企业加快创新和国际化推广,助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信息摘要: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成都高新区与参会企业阿斯利康举行阿斯利康中医药创新产业基地线上签约仪式,标志着四川省首个由跨国世界500强药企作为“链主”企业、专注于中医药领域的创新基地落地。《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该创新产业基地将从阿斯利康自身擅长的治疗领域入手,聚焦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依托院士专家引领科研转化与产业发展,打造一站式的中医药孵化产业赋能平台。目前,已与多位院士和中药专家启动对接成果转化和项目落户。
阿斯利康为何在成都加大布局中医药产业。从产业基础上来讲,四川中医药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地道药材,成都有很好的医疗资源、专家资源、科研院所和中医药人才。从城市发展来讲,成都交通便利,经济活跃,能辐射西部广阔的地域和人口,还是中欧班列的枢纽城市。
将从擅长领域入手倾向于单方药材。按照签约协议,此次落户的阿斯利康中医药创新产业基地将聚焦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依托院士专家引领科研转化与产业发展,打造一站式的中医药孵化产业赋能平台,包含一个新型研发机构、一个现代化创新中医药产业服务平台、一个一站式中医药临床研发转化平台、一个中医药现代化商业平台。具体而言,阿斯利康成都中医药基地将利用其国际化平台和资源,围绕阿斯利康深耕的治疗领域,从事成果引入、临床和循证转化、生产制造和商业化运营四个方面的工作。
跨国药企加快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外企进入中医药领域,经历了三个阶段——原料采购期、初级观望期、开始合作期。近年来,多家跨国药企开始在第三个阶段加强布局。除了阿斯利康,据媒体报道,赛诺菲、勃林格殷格翰等跨国药企也曾涉足中药产业。未来阿斯利康致力于推进更多中医药产品的现代化,同时把中医药推广至世界上更多国家。
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加重及慢病发生率的提升,中医药的“治未病”带来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同时,我国中药企业也在不断探索“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跨国药企依托其行业地位、国际化平台和产业资源,可以助力本土中医药企业加快创新和国际化推广。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链主”优势,进行资源整合、资本助力——这也是当前政府促产业发展、“建圈强链”的重点工作。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三)钢铁行业动态
钢铁业稳步迈向中高端
信息导读:这十年我国钢铁行业一如既往稳居全球生产和消费首位,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企业效益等不断优化提升。产业提质增效、产品水平更高、自主可控能力更强,降低了对外产品的依赖度,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地条钢”化解过剩产能,推进重组兼并,让钢铁业结构更优、效率更高、底盘更稳。未来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尽快实现“双碳”目标,降低排放污染,使用更清洁能源,降低国外铁矿石依赖度,增加铁元素资源保障能力,更好满足发展所需。
信息摘要:回眸这10年中国钢铁业发展,“不变”与“变”值得关注。不变的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稳固地位。自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跃居全球第一以来,我国已连续26年稳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首位。去年,我国钢产量达10.3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53%。
变的是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企业效益等不断优化提升。特别是经历去产能“刮骨疗伤”,钢铁业告别粗放式发展的老路,逐步走上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的新路。
攻坚克难,勠力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业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更好满足了千行百业、千家万户的需求
产业提质增效。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投资效率、基建效率、运营效率、劳动效率均位居世界前列。国内钢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使下游行业得以享受物美价廉的工业原材料。
产品水平更高。这10年,我国汽车用钢、大型变压器用电工钢、高性能长输管线用钢、高速钢轨、建筑桥梁用钢等一批钢铁产品相继进入国际第一梯队,第三代高强度汽车钢、高钢级管线钢等产品实现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
自主可控能力更强。22大类钢铁产品中,19类自给率达到100%,其他3类超过98.8%,保障了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实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钢铁业结构更优、效率更高、底盘更稳。去产能,让一度陷入亏损的钢铁业迎来转机。“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压减粗钢产能超1.7亿吨,出清超1.4亿吨“地条钢”,“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应退尽退,市场环境有效改善,优势产能充分发挥。
一键炼钢、远程运维、工业机器人……近年来,不少钢铁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场景融合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宝武、沙钢、南钢等企业已经建立起“黑灯工厂”、智能车间,实现24小时无人化、少人化运转。当前,冶金产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6%。
发展迎来新局面
未来要努力克服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与2012年相比,2021年,重点钢铁企业的平均吨钢综合能耗已由602.71千克标煤降至550.43千克标煤,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幅缩小;吨钢二氧化硫、烟粉尘的排放量降幅也分别达到了81.41%、63.44%。
不少企业已行动起来:宝武、河钢、建龙、酒钢等企业在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等前沿低碳技术上开展研发并取得明显进展。据悉,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相关要求。
前行路上,应对环境压力之外,钢铁业还要破解另一项课题:打破资源约束,增强铁素资源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铁素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三块:海外矿、国产矿和废钢。“要多措并举,建立稳定可靠的多元化原料供应体系。”何文波给出建议:一是开辟绿色通道,加强国内铁矿开发;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供给多元化;三是加快废钢循环利用、用好废钢资源。
“用好废钢资源”,可以一举两得:既能在生产中减少铁矿石消耗量,也有助于降低碳排放。与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转炉流程不同,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流程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较低,仅相当于前者的25%左右。有关部门已提出,力争到2025年,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四)建材行业动态
停窑21天!水泥大省确定错峰计划!超亿吨产能受限
信息导读:以河南为首的多省近日发布错峰生产计划,多地将停产十天以上,大量产能受限,水泥行业密集出台错峰生产计划,与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严峻市场形势有着密切关系。一是房地产市场低迷,资金到位率低,相关水泥需求释放动力不足;二是疫情的多地散发对基建工作造成影响,物流受限导致水泥运输不畅,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给水泥行业生产经营带来不确定性。水泥企业通过错峰生产降低供给,来平衡当前供需状况,期待疫情结束后相关水泥需求的加快释放。
信息摘要:河南省预计从5月21日起至6月10日停窑21天。河南是我国传统水泥产能大省,河南省共有水泥熟料设计产能9526.3万吨,实际产能1.15亿吨,产能规模位列全国前列。
紧邻河南的河北省也发布了最新的错峰生产计划。从2022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河北省水泥熟料企业将自律错峰停产10天。加上前段时间已经公布了错峰计划的山东、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省份,目前至少已经有13个省份出台新的错峰计划。
水泥行业密集出台错峰生产计划,与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严峻市场形势有着密切关系。
今年以来,受房地产行业态势下行、疫情多点散发以及项目资金不足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水泥市场恢复严重不及预期。同时,煤炭价格高涨加上环保治理工作推进,水泥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面对供需两端的巨大压力,不少水泥企业叫苦不迭。
目前时间已经来到5月中下旬,在传统意义上,水泥行业已经步入上半年旺季,但河南水泥市场丝毫找不到旺季的迹象,不仅价格上涨乏力,市场需求更是至今未能恢复正常。
事实上,河南水泥市场面临的压力,早在年初的时候,当地业内人士就已经明确指出。当地业内人士年初表示,“整体来看,2022年市场情况肯定比2021年还要差一点”,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房地产行业形势欠佳。在“房住不炒”的整体基调下,当前房地产行业无疑已经整体步入寒冬。去年底,虽然央行通过降准增加了流动性,但是主要目的在于缓解债务问题以及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平稳运行,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刺激有限。
作为拉动水泥市场需求的核心因素之一,房地产形势的下滑直接导致水泥市场需求萎缩,加之基建落地需要时间,且资金问题同样突出,难以对冲房地产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增加2022年河南水泥行业下行风险。
2、资金匮乏影响较大。由于房地产形势不佳,销售不及预期,开发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部分开发商用房子抵货款,使得混凝土企业回款困难,不少商混企业和水泥经销商都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当地一大型经销商指出,河南当地搅拌站很多都存在严重的资金问题,很多企业可能活不过2022年。
3、疫情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当前,疫情虽然得到整体控制,但是存在零星散发的可能性,对水泥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信息来源:中国水泥网
(五)房地产行业动态
4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继续走低
信息导读:4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延续下跌趋势,其中一线城市环比保持增势,但涨幅微弱,二三线城市则呈现环比下跌趋势。数据显示,在前期密集出台的政策刺激下,当前房地产市场短期仍表现出萎缩态势,一方面疫情导致线下销售受阻,成交量延续下行趋势;另一方面居民购房态度仍偏保守,观望情绪未消散。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恢复,5月中旬央行、银保监会通知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20个基点至4.4%。在政策落实后,预计后续各地因城施策进度或逐步加快,疫情得到控制后,房地产市场销售有望短期反弹。若市场未见明显改善,后续不排除更大力度的宽松政策出台。
信息摘要:2022年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城市个数增加,一二三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呈降势、同比继续走低。
一、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略涨,二三线城市环比下降
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分别有47个和50个,比上月分别增加9个和5个。
4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涨幅与上月相同。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6%,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与上月相同。
二、一二三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回落或降幅扩大
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城市分别有39个和56个,比上月分别增加10个和9个。
4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9%和2.4%,涨幅比上月均回落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0%,降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5%和2.5%,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9和0.6个百分点。
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
(六)建筑业动态
新基建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专家解读)
信息导读:新基建的大规模推进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架桥铺路,有利于我国拓展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空间。本文通过梳理专家解读,通过对新基建显著特征和发挥作用的阐述,让我们在对新基建表象感知的基础上,明确新基建的深层内涵,更好地理解新基建为什么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信息摘要: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近日报道称,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已启动大规模新基建计划,中国将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国多个省份也相继推出总额数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基建计划。新基建不是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建设项目,而是要构建支持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未来发展的新底座。
中国新基建具有以下几项显著特征。其一,新基建是面向数字物理空间开发的基础设施。数字物理空间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空间,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除了在物理空间中存在,也同时存在于数字空间中。新基建要同时搭建在两个空间中建立新秩序的基础设施。其二,新基建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在数据要素化和要素数据化的过程中,需要用创新思维建立新型数据中心、算力网络、数据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其三,新基建是支持数字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三类新基建都要能为数字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撑,尤其是创新基础设施,更要成为创造人类未来生产力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四,新基建是构建数字化生产关系的新机遇。新基建并不只是“硬”设施建设,更包括了与之配套的大量“软”设施,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政府的数字治理,到企业的数据资产管理,再到个人的虚拟生活方式,新基建都可以为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公平、民主的社会生产关系提供技术底座。
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大背景下,新基建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新基建有利于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数据是未来人类社会的财富源泉和重要生产要素。新基建已在“采”(如物联网)、“传”(如东数西算)、“存”(如分布式数据中心)方面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建设,在“算”(如算法库)、“易”(如数据交易所)、“用”(如行业数据平台)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尝试。面向这六个环节建立起来的新型基础设施,将加速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新基建有利于重塑各行业的基础规则。新基建所形成的互联互通、物理数字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是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社会的共性认知将走向数字化,形成基于数字技术的信用、认证、交易、法规、文化和伦理体系,并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农业、工业、服务业也会随之发生革命性改变。新基建有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大市场是要素和规则层面的统一,有助于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和效能。要建立统一大市场,就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大力支撑,在土地、资本、科技、人才、数据、交通、能源等多方面形成全国要素资源网络,充分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新基建有利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革、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突破旧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机遇。中国通过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将助推科技自立自强。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贾平凡采访整理
(七)餐饮业动态
巨变之下,餐饮人半年河东,半年河西
信息导读:疫情持续蔓延带来的巨变造就了餐饮业的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餐饮业的更新换代也在频繁加快。通过不停地转变经营方式,餐饮实现自救,努力让自己看到疫情后的曙光。正如文中所说,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当下的可行性方案比长远规划更重要。与疫情共生,努力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与年轻人共情,探索餐饮品牌新的活力;与伙伴共赢,通过上下游供应链的整合优化,共度时艰,寻找共赢的平衡点。
信息摘要:疫情到来,餐饮业一直保持的高增长戛然而止。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46721亿元,同比上年增长9.4%;2020年,全国餐饮行业总营收42800亿元,其中,1-8月份,全国餐饮收入21510亿元,同比下降26.6%;2021年,全国餐饮收入46895亿元,达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巨变之下,餐饮人半年河东,半年河西
疫情催生巨变,“半年河东,半年河西”的行业更迭在餐饮业真实上演。竞争更猛,节奏更快,更迭周期更短的餐饮业,半年就有可能迎来一次大洗牌。
1、铁打的“自救”,流水的“C位”。自疫情暴发以来,“自救”成为餐饮行业的主题。外卖、新零售、预制菜……谁才是餐饮自救的“C位”?第一波疫情暴发时,自救“C位”上坐的是“外卖”。外卖之后,是新零售。有“野心”的餐企并不满足于外卖架设的新盈利窗口,新零售迎风而起。如今,正值自救风口上的是预制菜,它可以看作是餐饮对新零售业务的进一步细化与深耕。无论当下存在多少质疑的声音,都不能影响预制菜吸睛又吸金的疯狂表现。外卖、新零售、预制菜……未来,“C位”上可能还会迎来新人。所谓“C位”,是餐企找到的更适配当下发展环境的战略方向,环境在变,方向自然会变!
2、低谷时期,他们轮番“抄底”。危机,危中有机。疫情,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机会,比如“抄底”。第一股抄底风,起于2020年第一次封控后,大量门店没能熬过长期封控,这让一部分餐饮人看到了“抄底”的可能。抄底开店渐歇,但餐饮业迎来了更为猛烈的抄底风,这次,风向来自资本。一方面,疫情环境催生餐饮新风口,茶饮咖啡、快餐小吃、火锅零售等多个餐饮品类受到资本关注;另一方面,各大品牌开始加大与资本接触的力度,资本宛如救世主一样降临餐饮业,不断“造神”,持续推动餐饮业的品牌化与连锁化。
3、有人高歌,有人退场,有人高歌着退场。总体来看,当下的餐饮业,快餐、小吃、饮品等轻型餐饮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火锅、酒楼等重型餐饮则遭受重创。无论是品类之间的地盘争夺战,还是品牌门店间的流量争夺战,大环境下,几多欢喜几多愁巨变之下的餐饮行业,有人高歌、有人退场,有人无惧疫情考验,坚持探索、试水,他们共同呈现出残酷,又不缺少希望的餐饮业。
直面当下,当下的可行性方案比长远规划更重要
着眼于当下,保证能够顺利看到明天的太阳,是餐饮人的当务之急。1.外卖,红利渐失,但依然要抢。2.短视频,要么不做,要么好好做。3.营销,全员上阵,连朋友圈都不放过。4.推新,既要与众不同,又要接地气。5.数字化,不仅要引进,还要深度应用。
关于未来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1、与疫情“共生”。疫情大概率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依然要与疫情“共生”。这就要求餐厅去积极探索可以与疫情“共生”的模式,这种“共生模式”,每一家餐厅不尽相同。小微餐企做外卖、做社群,大型餐企做新零售、做自有商城,疫情之下,餐厅需要在堂食之外发掘更多的盈利点。
2、与年轻人“共情”。没有永远年轻的品牌,但品牌需要面对的是永远年轻的主流消费群体,保持与年轻人的“共情”能力,跟随消费群体的迭代而迭代,品牌才能永保活力。
3、与“伙伴”共赢。工作伙伴、供应商伙伴、加盟商伙伴,基于共赢的生意,才能更为长久。如何实现与“伙伴”的共赢,或是找到共赢的平衡点,亦是每一个餐厅需要持续探索答案的问题。
信息来源:餐饮界
三、海外动态
信息导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最近的讲话中表示,在通胀下降前会持续加息。这一发言表明当下美联储抗通胀的决心较强,后续美国货币政策紧缩节奏将维持或加快,同时造成负面外溢效应,或将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加速全球货币紧缩趋势。欧洲就率先跟随美国脚步,一改以往保守的态度,转为想要实行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欧洲央行管委会成员Klaas Knot表示,他支持7月将利率上调25个基点,但如果通胀数据恶化,欧洲央行可能会有更激进的举措,即不排除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
(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通胀下降前会持续加息
信息摘要: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当地时间17日表示,通胀下降前会持续加息。
报道称,美国正面临40年来最快速的通胀,美联储因此出手设法降低物价压力,本月稍早宣布2000年以来最大幅的加息。鲍威尔表示,决策者同意讨论6月与7月进行另一波加息。
鲍威尔说,美联储必须看到“明确且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通胀压力正在减缓,且通胀下降;假如没看到,就得考虑采取更积极的手段”。
他表示,但前景依旧不明,前所未见的挑战同时冲击经济,包括百年一见的疫情、持续的供应链问题、俄乌冲突引发的商品、物价影响,以及始料未及的缺工。
鲍威尔警告:“我们不知道经济会怎么走,现在许多全球性的事件带来影响,真的非我们所能控制。”
他表示,是否放慢加息会根据未来几个月的数据“做出判断”,但降低通胀的使命至关重要,因为价格稳定是“经济的基石”。
信息来源:参考消息网
(二)欧洲央行管委Knot:不排除加息50个基点
信息摘要:周二,欧洲央行管委会成员、荷兰央行行长Klaas Knot表示,他支持7月将利率上调25个基点,但如果通胀数据恶化,欧洲央行可能会有更激进的举措,即不排除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在Knot发表上述评论后,根据与欧洲央行议息会议日期相关的掉期交易,货币市场目前预计,欧洲央行在年底前将加息106个基点,而上周末仅为86个基点。
随着交易员重新调整加息预期,欧元兑美元汇率周二一度上涨1.1%至1.0549,这是自3月9日以来的最大涨幅。此外,由于投资者急于抛售对货币政策变化最敏感的短期债券,两年期和十年期德国债券之间的利差缩小了4个基点。
面对欧元区创纪录的通胀,欧洲央行政策制定者似乎越来越坚信,收紧货币政策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当欧盟与俄罗斯在能源供应问题上陷入僵局后,欧元区通胀有进一步加速的风险。本月早些时候,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将在下季度初结束债券净购买计划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始首次加息进程。拉加德与越来越多的决策者一道,暗示最早将于7月加息。
本文来源于罗戈网,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无